2025年上半年,全球医药交易市场迎来了久违的高光时刻。
据统计,2025H1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456笔,同比增长32%;首付款总额攀升至118亿美元,同比增幅高达136%;交易总金额更是突破1304亿美元,同比增长58%。
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,这都是全球医药产业过去五年中最活跃的一个周期。而在这场全球资本与创新的竞速中,中国,正成为最具决定性的变量。
中国:从“参与者”到“引领者”
在所有已披露的交易中,涉及中国企业的合作贡献了近50%的总金额和超过30%的交易数量。
这一数据背后,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企正在从过去的“被授权方”快速成长为国际交易的“主导方”和“核心引擎”。过去几年,中国创新药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(CGT)、抗体偶联药物(ADC)、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临床推进速度比美国快20%-30%。
更高的开发效率、更灵活的试验体系、更具性价比的创新路径,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眼中的“前沿试验田”。如今,从早期项目合作、共同开发,到全球独家授权、里程碑分成,中国企业正频频出现在国际医药新闻头条。
“外包创新”(Outsourced Innovation)正逐步演变为全球医药交易的新常态。
跨国药企的"专利焦虑"
推动这一波全球交易潮的另一股力量,来自跨国制药巨头的“结构性焦虑”。
2025至2030年间,Keytruda、Eliquis、Opdivo等多个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的重磅药物将陆续面临专利到期。
与此同时,美国医保体系的压价与欧盟的控费政策,让传统专利药的盈利空间日趋收窄。面对“专利悬崖”和内部研发周期长、成功率低的现实,外部授权与并购,成为跨国药企补充创新管线、维持增长的首选路径。
而在全球范围内,中国药企正好拥有他们最需要的“快速创新能力”与“成本竞争力”。
创新加速: 合作共赢的"新方程式"
从过去的仿制药到如今的创新药,从单一引进到双向授权,中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步伐正在加速。
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,不再满足于作为“生产基地”,而是以原创技术、差异化靶点、国际临床数据为基础,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与市场竞争。正如铭研医药一直坚信的那样:真正的创新,不止于研发,更在于让创新被全球看见。
结语: 全球视野中的"中国力量"
2025 年的全球医药交易格局,正悄然重写。
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跨国药企的外延扩张时代,那么未来十年,将是“以中国为核心变量的全球创新共生时代”。在新的周期中,
中国企业不只是全球医药版图中的一部分,
更是推动全球创新格局重塑的关键力量。
